才见到巴图尔,让他别送了,估摸听进去了。
她撸起袖子,把昨天没晒透的萝卜缨又倒挂晒出去。
挑了篮洗干净的萝卜,她又去拿了把礤子,专门擦丝的,这玩意很锋利的,她从小就怕,被削去过好几次拇指上的肉。
现在用起来也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擦到底,擦出来的萝卜,她要晾在编的竹箩里,晒成萝卜丝。
晒成细细短短微黄的萝卜丝,到时候抓一把,热水注开,萝卜丝就从干巴变得特别有韧劲,剁碎做萝卜丝饼。
小小一个,面团糊着萝卜丝,到油锅里炸一炸,表皮金黄酥脆,萝卜丝韧而爽口。南边好多人卖这个,有的会加肉,有的还会加虾。
但她觉得就放点小葱末,配萝卜丝那股自带的甜味,就足够了。
擦完萝卜丝,还剩下那么多没擦的萝卜根部,扔掉是绝对做不到的。
她要晒成萝卜条。
萝卜丝跟萝卜条很不相同,一个细细的,另一个就是粗,嚼起来脆脆的。
晒萝卜条得先切,切成小拇指粗细,撒把盐腌上一个半时辰,她不知道时间,就等竿子的影子变短撒盐腌萝卜,等到影子渐渐拉长后,再攥紧晒干。
这个时候她的院子吊着萝卜缨子,叶子总是最先干的,风一吹就摇,有的晒得太干了,碎渣子就飘到了蜷缩的萝卜丝里。
蔓蔓一嗅,她说:“都是萝卜味了。”
可不是,要是在往湾里走,那股萝卜味就像在这扎根了似的,小半个月都难以消散。
这会儿正是腌萝卜,晒干菜的好时候。
当然也是收割稻谷的时候。
等拔完最后一茬稗子,放掉稻田里的水,饱满而沉甸的谷穗,栓在细杆子稻秸上,满山遍野的黄。
今年又是个丰实年。
姜青禾比谁都盼望着收稻子,她想念米饭的味道很久了。
第26章 面疙瘩
收稻子要用镰刀割, 而不是手拔水稻。
稻谷这一茬能抵春冬两季小麦,大伙指着稻子换更多的粗粮过冬,不能有丁点抖落在地里。
这时他们会拿出专门的镰刀,叫禾镰, 形状像弯月, 镰头宽而镰尾窄, 并且刀刃上有一排细密的锯齿。
禾镰是从南边传进来的,早些年找打铁匠打一把还得多加点钱,当然现在也不便宜,二十个钱一把。
贵是真贵,而且年年只用这一季, 不像条镰那么实用,虽说直刃粗重, 可砍柳条子、酸枣枝、芨芨草特利索;也不像草镰一年四季都能用上, 割山草、芦苇、茅草贼好使。
但姜青禾还是掏了钱, 买了两把, 总不能用笨方法, 比如用手掰下稻子上结下的谷穗。
收稻子得趁早,等四婆家的鸡叫第二声时, 两人翻身起床, 徐祯去装馍馍, 姜青禾打着哈欠给蔓蔓穿上衣裳, 今天可没人能带她。
等把拌桶也给搬到板车上, 车轱辘压过石头子,夜里听着刺啦炸响。
“割稻去阿, 捎俺几个帮你去,俺跟你说, 一天不下地浑身不舒坦,”宋大花打开门,麻溜地缠上布包,后头虎子跟二妞子垂着头,时不时哈几声气。
“就种了一亩地,也没出多少稻子,姐你还是带着孩子回去再眯会儿,”姜青禾说。
宋大花跟她并排走着,一甩头巾说:“俺瞅你有眼缘,乐意给你干活。”
二妞子撇嘴,人家给东西没处还,她娘心里不得劲嘞。
姜青禾咋说得过她那一张嘴,也就随她去了,越往湾里走,火光越盛,家家户户门前插了根火把。
人多嘈杂,拿桶的,还没蒸好馍馍的在那嚷,小娃夜哭,驾车的长长吁一声。
姜青禾也就认出几个熟的,招呼声,宋大花压根不认识都凑过去唠嗑,“叔你这拌桶好,又敞又深,料子还不孬嘞。”
“可不是,俺这是枣木…”
宋大花又起手喊路过的,“婶,这裙袱子挺别致哈,捡稻粒是不,捡了就往兜里装,半点漏不出去。”
“妹啊还是你懂,俺跟你唠会儿…”
徐祯打小就腼腆,看见熟人都说不出啥,他叹为观止,问姜青禾,“从东北那地来的?”
“啥呀,贺旗镇人,到关中闯闯,遭灾了又回来,”姜青禾语气飘忽,一路上就瞅着宋大花跟那些婆姨处得跟自家亲戚似的。
她来湾里那么久,人还认不全乎哩。
水稻田前几天挖了条排水沟,水田变旱地,偶尔有几处还软塌塌的,靠田内侧茂密的杂草在开镰收割前,全部扯光殆尽,田里只留着一簇簇稻子。
姜青禾让蔓蔓趴拌桶里,底下垫了层草垫,自己摸出禾镰下地,宋大花也有把,她也不急着先割,掂了几株稻穗,又摸了摸有没有秕子,“挺沉手,这一亩估摸能收个一石。”
徐婆子也这么说过,但水稻本来就精耕细作,水田肥力又挺好,一石还是少了点,一石半才差不多。
湾里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