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甚勤。小树蹲马步已能坚持半炷香,虽汗如雨下,然身形渐稳,意志可嘉。华铮弟拳架初成,冲拳带风,惟下盘尚需锤炼,前日因求速成而拉伤筋络,幸无大碍,敷药后仍坚持不辍。根基之要,在于循序渐进,想必君亦深以为然。”
她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汇报着与两人都相关的消息,笔触细致甚至带有一丝长者般的评点,却刻意避开了任何可能流露个人情感的词语。
接着,她想到了另一个可以书写且安全的话题——身边人的动态。这既能凑足篇幅,也全然是旁观视角。
“婉清近日与李珮君通信颇为投契,时常于寝室诵读李君信中趣闻,如刘粹刚君演练新战术时误入农舍惊起鸡犬,乐以琴君与梁添成君于模拟空战中棋逢对手等事,每每令满室莞尔。李君心细,偶亦问及北平风物,婉清必精心回函,乐此不疲。青年人之谊,纯粹热忱,亦是佳话。”
她平静地叙述着林婉清的快乐,如同记录一段寻常见闻,不掺杂半点个人艳羡或感慨。提及李珮,也仅以“君”相称,保持着清晰的界限。
信纸已填满大半,她感到一种完成任务般的疲惫。最后,她以最公式化的祝福收尾,再次强调“专注正事”,试图将可能燃起的任何火花熄灭于无形:
“匆此布复,纸短意长。江南春早,北平犹寒,望兄保重贵体,专注正业,勿以外事为念。顺颂
时祺??”
“勿以外事为念”——这几乎是她能给出的最明确的疏远信号了。她希望他能读懂这刻意拉开的千里之距。
落款处,她犹豫了一下,没有写下任何带有亲密意味的称呼,只简单地署上:??“吴灼谨启”
一封回信,写得如同完成一项艰难的任务,字斟句酌,处处透着疏离与克制。每一个字都仿佛在将她与那个热情似火的世界推得更远。
信写完了,措辞严谨得如同公文,却耗尽了她所有应对的热情。她将信纸折好,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整个过程机械而迅速。
当信投入邮筒,发出“咚”的一声闷响时,吴灼站在黄昏的邮局前,心中没有如释重负,反而涌起一股更深的不安。这封充满了他人故事、唯独没有她自己心声的信,如同一堵精心砌起的墙,能否挡住江南炽热的潮汐?
夜色渐浓,将她单薄的身影吞没。那支派克金笔被她重新拧紧,放回了笔盒最深处,如同封印一个她不愿触碰的约定。
回信,只是另一种更费力的沉默。前路,依旧迷雾重重。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