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不除,他一日不能安宁。
&esp;&esp;最关键的是,李林甫自己麻烦缠身,他知道卢铉已死,御史尽招供。
&esp;&esp;圣人会怎么处理他呢?
&esp;&esp;他很可能一败涂地,李瑄,简直是他的克星。
&esp;&esp;接下来,李瑄又向李隆基上奏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的罪行,并将罪状呈上。
&esp;&esp;李隆基看完后下令将张志亮和独孤元免除官职,终生不用,家产全部抄没。
&esp;&esp;将郑和裳、卢祜、陈论下罪入狱,由刑部量刑。
&esp;&esp;在李珦没有审讯完毕的情况下,李隆基下令将李珦以“诬告罪”发配至剑南。
&esp;&esp;代表他想结束这件案子。
&esp;&esp;李瑄也没有多说,有意料这种结果。
&esp;&esp;“右相推荐奸佞,使国家蒙羞,百姓得祸。朕觉右相身兼繁重,才有如此疏忽,免去右相含嘉仓出纳使、关内盐池使、广运潭转运使、铸钱使、闲厩使、曲江宫苑使、长春宫使、关中和籴使、和市和籴使……并罚俸一年,以示惩戒。”
&esp;&esp;李隆基一口气免去李林甫二十个使职。
&esp;&esp;本来李林甫的使职已经被李瑄搞点一波,现只剩下不到十个使职。
&esp;&esp;特别是失去铸钱使、闲厩使、广运潭转运使这样关键使职,使他的权威再次到达新低。
&esp;&esp;当初李林甫任礼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时候,也没有这么惨过。
&esp;&esp;“臣谢陛下宽恕,臣心服口服,今后必恪尽职守为国家和圣人效力。”
&esp;&esp;李林甫出班行礼谢恩。
&esp;&esp;万幸的是,首席宰相之位保住。
&esp;&esp;然他的权势一降再降,他甚至有放弃弄权专断的心思。
&esp;&esp;自华山金矿事件后,一次又一次,每次他都输得彻底。
&esp;&esp;若非他拜相十年的功绩,早就跟韦坚一样,到岭南去养老了。
&esp;&esp;但此时已经是不归路,不弄死太子,他将来必家破人亡。
&esp;&esp;当初,李亨刚为太子的时候,曾向他示好过,暗示李林甫国家栋梁,以后要向李林甫学习。
&esp;&esp;但李林甫怎么会相信李亨的鬼话,杀母之仇能是那么容易忘掉的吗?
&esp;&esp;现在多次算计李亨没成功,两人矛盾不可化解。
&esp;&esp;就算不弄权,他也要去寻找机会,找太子麻烦,不过这次不会主动。
&esp;&esp;李林甫现在陷入一种偏执,他认为太子犯下这么多次错误,被废只差一个契机。
&esp;&esp;“李将军务实强干,有卓越才能,处事与乃父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日前,李将军在晋昌得名剑章武,曾为季汉名相诸葛亮佩剑。诸葛亮治国,如镜一样明亮,如水一样平正,百姓畏而服之,敬而爱之。”
&esp;&esp;“李将军有诸葛亮一样的品性,故将章武剑赐予李将军,朝后令常侍送至宋国公府。”
&esp;&esp;李隆基为奖赏李瑄破王忠嗣案,将诸葛亮剑赐予李瑄。
&esp;&esp;“谢陛下!臣得宝剑,当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esp;&esp;李瑄听到李隆基的话后,出班拜谢。
&esp;&esp;看着庄严的大殿上李瑄拜谢的英武身形。
&esp;&esp;李林甫痛心,裴宽有些失望。
&esp;&esp;文武大臣肃然。
&esp;&esp;这一次,他们明显能看到一种不可逆转的威势在李林甫身上流失。
&esp;&esp;这威势不是流入左相裴宽,而是这名未及冠的少年英雄身上。
&esp;&esp;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esp;&esp;文武大臣们竟然在李瑄身上感受到一种势。
&esp;&esp;入相之势!
&esp;&esp;一名敏锐的朝堂官吏,在皇帝任命宰相前,都能猜出宰相的候选人。
&esp;&esp;不论什么原因,这些候选人身上会有一种入相之势。
&esp;&esp;若论功绩,文采斐然的李瑄早就有这种势。
&esp;&esp;但王公大臣因年龄原因,不认为李瑄符合。
&esp;&esp;现在却有这种感受,代表李瑄的功绩、行径、品德、才干,已经将年龄劣势抹平。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