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大臣们私下称呼圣人,朝堂上一律称“陛下”。
&esp;&esp;但李瑄认为,李唐的皇帝是没人可称圣人的,徒让后世耻笑。
&esp;&esp;圣人这两个字神圣,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公认的圣人屈指可数。
&esp;&esp;在一个人盖棺定论之前,一切都可能有反转。李隆基是最好的例子。
&esp;&esp;即便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四年之前死亡,称圣人也不太可以服众。
&esp;&esp;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称圣人。今后在私下,只能称至尊。
&esp;&esp;“诸卿入坐,我等商议明日登基大典时的事宜。”
&esp;&esp;“天宝至今已有十六载,安禄山叛乱于天宝,杨氏祸乱于天宝,民生于天宝凋敝,此已不吉也!朕欲改元,有什么建议,卿等尽可言明。”
&esp;&esp;李瑄回到座位上,示意文武百官坐下,并提出改元事宜。
&esp;&esp;新帝登基,改元是必然的事情。
&esp;&esp;年号具有重大且又神圣的象征意义。
&esp;&esp;古往今来,帝王在选择年号时,会在名称中寄予自己的政治期望,或昭示某种政治信号。
&esp;&esp;绝对不能不符合时宜地取一个突兀的名号。
&esp;&esp;如李隆基在位时的三个年号。第一个年号虽只有短短不到三年,其间却寄予着李隆基攘夺权位的政治意图。
&esp;&esp;先天,出自《易经·干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esp;&esp;解释起来就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esp;&esp;众所周知李隆基身为老三继承皇位。他以先天为年号,表示天意如此,不可强求。
&esp;&esp;所以先天只用三年,就改元开元。
&esp;&esp;其意义简单明了,握住权力的李隆基,要开创新纪元,向朝野表明他的宏图壮志。
&esp;&esp;只是到了开元后期,各种各样的破事接踵而来,李隆基的兄长又接连去世,再加上地方官吏弄出太上老君显灵,献符天宝千载,所以改元天宝。
&esp;&esp;天宝最明显的寓意就是李隆基觉得大事都办完了,开始享受成果。
&esp;&esp;然而国家的规律就是盛极必衰,在鼎盛时期不改革,必然会走向下坡。
&esp;&esp;天宝,不是一个成功的年号。
&esp;&esp;“启奏陛下,天宝多灾,又临兵祸,百姓苦不堪言,臣且以为,百姓渴望太平,可取泰平为年号,泰有安宁、平和之意;平为太平、公正之音。寓意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esp;&esp;在文武百官沉思的时候,裴遵庆起身向李瑄拱手,推荐自己的年号。
&esp;&esp;他是相对宽和的大臣,推荐年号为寓意较为平淡,以发展民生为主。
&esp;&esp;“泰平虽不错,但朕以军功名扬天下,此年号缺乏一些锐气。”
&esp;&esp;李瑄微微摇头,没有采纳这个年号。
&esp;&esp;他喜欢类似于开元之类的年号,不喜欢这种尽显盛世之音。
&esp;&esp;“陛下神文圣武,当用神武年号,突显文治武功。”
&esp;&esp;刚从蜀地回来的兵部侍郎张兴心直口快,他想到什么说什么。
&esp;&esp;在他心里李瑄的武功威名,配得上神武二字。
&esp;&esp;“陛下不可,且不说神武年号太锐,寓意空洞。那安贼刚用圣武年号,直抵神武。另神武为先帝尊号,不能强加。”
&esp;&esp;御史中丞颜杲卿当场反驳张兴提出的年号。
&esp;&esp;年号可以藏住战功,不一定非要锋芒毕露,如神武之类,太过刚锐。
&esp;&esp;当今天下太平,陛下明显是要开创超越开元的盛世。
&esp;&esp;如果是其他寓意的年号,中途可以改元。
&esp;&esp;无战争发生,一上来的就神武,没有意图。
&esp;&esp;“是微臣想得不周到,臣认错。”
&esp;&esp;张兴虽然熟读史书,但在这方面他没有过多研究。
&esp;&esp;他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esp;&esp;“无妨,诸卿不必有过多顾虑,要像张侍郎一样直言。”
&e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