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5章(2 / 2)

,张开血盆大口要找别的猎物撒气,肥公公压根儿不敢阻拦。

老三正感慨着自己怀才不遇,一封圣旨打破了他混吃等死的好日子。

等朝中大臣反应过来,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

满朝皇子全去了边关!啊啊啊啊啊!

在所有皇子被强制逐出长安后,遛狗遛了半个月的大当家终于收饵了,它带着忠诚的犬,亦要北上

“一切事宜都将终结于北方……”

作话:查祁连山地理资料查的头秃,明天再更——616立

乌鞘岭

七月的天气,中原正值热季,边疆有滚滚烫人的黄沙,又有终年不化得雪山,有荒漠戈壁、又有山地高原。

上千公里的祁连山,竟同一时间存在着冬、春、夏三种季节温度,而且不同地点昼夜温差也不一样。

造成这一奇观的正是祁连山脉。

祁连山脉上的积雪融化,形成了多条网状水系,灌溉了河西走廊这片肥美的绿洲,承担了河西走廊所需的八成水资源。

当年祁元祚与匈奴射虎,赢下祁连山九百公里,三比沙盘,划定了九百公里的准确范围是祁连山脉。

祁连山脉西起金山口,东至黄河谷地,绵延一千多公里,祁连山支脉众多,最有名的一支就是焉支山。

但重要的不是山脉本身,而是从山顶绵延而下的水系滋养出山下被称为河西走廊的绿洲。

在险山、荒漠中,绿洲就好比中原种粮食的肥土地,匈奴掌握着这片肥土地,养肥了骏马,养大了牛羊,养出了数十万精兵,还养大了野心!

大齐就是对地流口水的流民,每天压榨关内贫瘠的土壤千里运粮,供军需,供民生,节约用水,为了买优种牛马,还要被匈奴当成冤大头忍辱负重。

即便如此,当初祁元祚仍是点名要山脉不要绿洲,为什么?

因为祁连山地理环境复杂,凭人力凿出一条山路翻越山脉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了一个天然垭口,乌鞘岭。

中原若想去西域,必要经乌鞘岭过河西走廊,否则不见天日的山脉和荒无一物的大漠会断了旅人后备补给将人困死。

以前匈奴想打劫大齐商人,只需在乌鞘岭蹲守,一蹲一个准。

最要命的是,匈奴占据乌鞘岭,直接南望长安,两地相隔两千里,齐帝每天都要担忧匈奴会通过乌鞘岭闪电攻入长安。

若想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必要拿下乌鞘岭。

祁元祚不要绿洲要山脉所图正为乌鞘岭。

祁连山自东向西九百公里囊括了匈奴心中的圣山焉支山。

当年局势已定,祁连山下盘踞的匈奴部族浑邪、古冶、栾某、撒铁青四王不甘让出地盘,愤然起兵,与大齐兵戈不断。

休屠信守承诺没有支援四王,表态他认了赌约,但是他的属下拒不撤兵,他也没有办法。

上官元帅年迈无法再亲征,大齐内部的将领青黄不接,两国僵持五年,大齐也没能赶走四王。

只夺下了乌鞘岭及其向北的一片绿洲,拢纳了整个石羊河水系,直径250公里。

石羊水在沙漠中滋养出的绿色长廊拉近了河西走廊和漠南草原的距离,为沙漠两端的来往提供了近两百公里的战略支撑。

如此重要的地方,匈奴也不甘放弃。

太子以命作赌为大齐赢来了这样的转机,若边疆将士拖后腿,寸土不得,有何颜面面对君王。

上官元帅披甲上阵,与匈奴常年斡旋,在乌鞘岭北方二百公里填起了三座城墙,城墙全长一千六百千米。

这三座城墙正是压胜、平原和镇山。

这三城彻底切断匈奴的侥幸,对匈奴两端势力完成分割。

祁元祚此行的终点,正是立于乌鞘岭以北石羊河上游的镇山关。

而大齐与匈奴约定的送亲地点是黑河上游的莺落峡。

也就是说到了镇山关还要西出七百多里。

匈奴十分不给脸面,祁元祚从长安去乌鞘岭一路走官道,走了一个月,边疆就打了一个月。

上官元帅已经六十多岁,乌鞘岭五年鏖战,熬走了这位大齐守护神最后一丝生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精彩书屋